WHO调高JN.1关注级别,我们需要再为新冠担忧吗?

JN.1是否到来、何时到来和严重程度,会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但一定和1年前的峰值相距甚远。
当地时间12月19日,因有着显著的传播优势,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风险评估报告,调整对新冠变异株JN.1的关注级别,将之列为“需要留意的变异株(VOI,variant of interest)”。
截至12月16日,包括中国在内,全球至少有41个国家报告检出JN.1,共7344份病毒基因序列被上传至“全球共享所有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法国、美国、新加坡居报告量前三位。
传播优势显著,或成为我国优势流行株
JN.1是奥密克戎变异株BA.2.86的后代分支,于今年8月25日被监测到。WHO数据显示,从全球范围看,其感染占比不断上升。目前在美洲、欧洲和西太平洋地区,JN.1是流行变异株中传播最快的,尤其是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流行率已升至65.6%。
JN.1在新加坡的流行率从1.4%飙升至72.7%,在法国的流行率从10.9%升至45.5%。12月19日,新加坡恢复每日通报感染数。同期,该国确诊数经历连续三周激增后开始下跌,从高峰时日均新增7870例降至6530例。邻国马来西亚在12月10日-16日累计确诊近2.7万,较前一周的增幅达62.2%。该国卫生部再次启用防疫软件“MySejahtera”,还在社交媒体连续发布“隔离指南”,提醒确诊者自行居家隔离5天。
美国疾控(CDC)截至12月8日的数据显示,JN.1感染约占美国新冠病例的15%-29%。同期,新冠住院数等“严重性指标”在上升,但感染阳性率和急诊率下降。到12月初,美国22个州的废水监测新冠病毒阳性率达到美国CDC所定义的“极高”水平。
一位病毒学专家对“医学界”表示:“海外的住院率在上升,但并不是JN.1的致病力增强了,而是感染者增多导致的。”
“距离上一次新冠感染高峰越久的国家,群体免疫屏障下降得越厉害,越容易先受到JN.1侵袭,包括新加坡、美国等。”前述病毒学专家说,“我国是去年12月中旬迎来的感染高峰,不少人今年还出现二次感染,群体免疫屏障还有一定水平。按照海外时间推算,预计春节前后需要我们高度警惕。JN.1是否到来、何时到来和严重程度,会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但一定和1年前的峰值相距甚远。”
国家疾控局12月15日发表科普文章指出,虽然当前JN.1变异株在我国流行水平极低,但后续受国际流行株和输入病例影响,不排除JN.1变异株成为国内优势流行株的可能。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卢洪洲接受采访时称,JN.1未来在我国的流行可能会造成一个感染的小高峰,从而一定程度上加重医院的医疗负担,但是我们已有的经验和医疗资源足以应付这种情况。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本土病例变异株变化趋势。图源/中国疾控中心
“威胁”中等,多数人再感染后症状更轻
今年3月15日起,WHO通过评估传播能力、感染能力等,将变异株关注等级从低到高,分为“监视下的变异株(VUM,variant under monitoring)”、VOI和“需要关注的变异株(VOC,variant of concern)”。
VOC传播能力、毒性强,对疫情影响大,对全球威胁也最大。曾造成较多伤亡的毒株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马(Gamma)、德尔塔(Delta)以及奥密克戎父系(Omicron B.1.1.529)都属于此列。
VOI则是在世界范围内确认出现社区传播病例或在多个国家被发现,但未形成大规模传播,也未造成严重后果。11月21日,JN.1曾作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A.2.86的分支,同该谱系其他分支一起,被列为VOI。
WHO报告称,JN.1表现出较高的传播增长优势,但免疫逃逸风险“中等”,感染后临床严重程度等风险“低”。根据现有证据,它不太可能增加各国公共卫生系统的负担。
前述病毒学家表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JN.1的传播能力有提升,最大的不确定风险因素主要来自JN.1进一步加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12月15日,北京大学曹云龙团队在《柳叶刀·传染病》发表最新研究,发现相较于目前优势毒株,BA.2.86没有实质性的体液免疫逃逸和生长优势,但它的高ACE2受体结合亲和力,可以使其在低水平群体传播期间积累免疫逃避的突变。
JN.1就是一个例子。它比BA.2.86又多积累了一个突变,就迅速在法国成为优势毒株。曹云龙团队的研究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原先的新冠病毒抗体,中和JN.1的能力大约下降了一倍。
根据美国CDC信息,JN.1一般感染症状包括发烧、发冷、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疲劳、肌肉酸痛、头疼、味觉或嗅觉丧失、喉咙痛、流鼻涕、恶心、呕吐、腹泻等。
前述病毒学专家指出,目前认为,新冠感染对免疫系统造成的损伤是暂时性的,可随时间推移而恢复。加上此前自然感染、接种疫苗后的抗体仍存在交叉保护作用,在常规病程内康复的人群若再感染JN.1,症状一般更轻,无需过度担忧。
但再次感染对老年人、患基础疾病等脆弱人群并不友好,尤其是此前发生过重症感染的,其机体损伤往往恢复较慢,再次感染可能会和前一次的遗留症状产生“叠加效应”。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张振华告诉“医学界”,一系列研究显示,新冠可能不是单纯的呼吸道疾病。它对人体的损伤是多方面的,或应把它当作全身性感染来对待。
12月中旬《柳叶刀·传染病》发文指出,感染新冠后的18个月内,患者死亡、再入院以及多器官健康风险都会增加。约一半死亡发生在感染30天后。
更新版疫苗有效
WHO正在持续监测证据,并将根据需要、更新JN.1的风险评估报告。它提出,对于进入冬季的国家来说,新冠病毒和其他病原体共同传播,可能加剧呼吸道疾病感染负担。
美国CDC于12月14日向医疗机构预警,称此前4周内,流感和RSV的住院率分别上升200%和60%。儿科肺炎急诊就诊率自今年9月至今,一直在上升。
从美国数据看,疫苗接种意愿下降为JN.1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条件。截至12月9日,该国只有约18%的成年人接种最新版新冠疫苗。
WHO综合信息提出,接种含XBB组分的疫苗,对JN.1在内的多种变异株具有交叉反应性,可以预防感染导致重症或死亡。目前,我国已有6款含XBB组分的新冠病毒疫苗获批使用。国家疾控局发文表示,当人群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广泛免疫(包括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后,JN.1变异株的传播能力可能相对有限。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姜庆五接受采访指出,需高度重视对老年人的防护,将最有效的疫苗推荐给老年人群。根据新加坡数据,年初至今,因新冠感染而住院的患者中,60岁以上人群始终维持在约85%以上。
“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季节已经到来,医疗与公共卫生部门要做好技术与物质的准备。”姜庆五说。
“接种疫苗加强针、拿到Paxlovid的人,都越来越少。”美国华盛顿大学临床病毒学实验室助理主任亚历克斯·格伦尼格(Alex Greninger)表示。他所说的Paxlovid是一种小分子抗新冠病毒口服药,感染后5天内使用可降低住院率和减少死亡风险。
“不使用这些工具,那就太可悲了。”亚历克斯·格伦尼格强调。
参考文献

1.Executive Summary. WHO

2.新冠病毒JN.1变异株,你需要了解的都在这里. 国家疾控局

3.New coronavirus variant JN.1 is spreading fast. Here’s what to know. The Washington Post

4.www.moh.gov.sg

5.Coronavirus subvariant JN.1 growing fast in US, already dominant in the Northeast. CNN

来源:医学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感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