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王阿姨今年因为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摘除了胆囊,胆囊摘除后,疼痛解决了,但家人发现王阿姨的胆子越来越小,
老是疑神疑鬼,胡思乱想,晚上还经常因为害怕而失眠,
家人认为这是切除了胆囊没了胆的表现,身边的邻居也说:胆囊既然存在,就有用处,哪能说切就切,胆没了,人就要变得“胆小”了……
“胆”字有多种含义,虽然医学上的“胆”泛指胆囊,日常生活中胆也和代表胆量的词语相关,比如胆识、胆略、胆怯等。因此,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胆囊和人的胆量有关,如果切除了胆囊,人就会变得胆小如鼠,甚至“没胆儿”了。可事实果真如此吗?要解答这个问题,先从胆囊的生理功能说起。
胆囊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主要功能是浓缩、储存、排泄肝脏所产生的胆汁,参与食物(主要是脂肪)的消化、吸收过程。从生理结构来看,胆囊是人体的一个生理器官,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并不涉及人的思维、行为、情绪等心理功能,所以胆囊切除并不会影响人的胆量和性格,与人胆大胆小也没有任何关系。
王阿姨在胆囊切除后出现了一系列“没胆量”的表现,究其原因在于胆囊切除后的身体变化给王阿姨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引发了心理问题。
胆囊切除后,人体失去了储存胆汁及进食后同步排放胆汁的功能,常常会导致致消化功能紊乱,饮食受到一定限制。另外,胆汁随时可进入十二指肠,再逆流到胃内,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这些问题在术后的早期更为常见。虽然在术前医生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告知,但王阿姨依旧对术后消化功能的变化难以适应,觉得身体状况变差,整日忧心忡忡,后悔切除了胆囊,自责做了错误的决定,食欲明显下降,消瘦,睡眠困难。王阿姨更加坚信切除胆囊影响了自己的消化功能,会引发了严重的疾病,逐渐出现了情绪低落,消极悲观,生活兴趣下降,不愿见人等表现,并且对身体的状况过度关注,稍有不适便恐慌不已,反复到医院检查,看医生。
医生注意到王阿姨存在抑郁症的可能,建议心理科就诊。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王阿姨了解到胆囊切除后,其功能会由胆总管逐步替代,对人体的影响有限,健康并未因此而受损,反而是人的心理状态对消化功能有明显的影响。良好的情绪是身体康复的加速器,消极低落的情绪会放大身体的不适感,积极应对能减轻术后短期的消化功能紊乱。最后,王阿姨成功地摆脱了术后抑郁的困扰,身体也逐步恢复到术前的健康状态。
虽然切除了胆囊,不会变胆小,但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术后康复要主动“胆小” ,防止出现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并发症。除了要在饮食上多加小心以外,也要小心患者的心理状况,适时关心、鼓励,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撰文丨金海燕 原稿编辑丨温兆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