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带口罩惹争议,运动时到底该不该戴口罩?

除了女排队员们的精彩表现,场上还有其他因素引发了观众的注意.。
当地时间8月25日,在菲律宾帕西格市举行的2022年女排亚洲杯小组赛中,中国队以3比1击败伊朗队,至此中国队小组赛四战全胜,以A组第一的成绩晋级八强。转播画面显示,在比赛的第一局中,中国女排的场上队员佩戴口罩进行比赛。
对此,中国排协8月26日凌晨发文,就中国女排对阵伊朗的比赛中第一局佩戴口罩一事做出解释:由于临场经验不足,没及时提醒上场运动员摘掉口罩。
中国排协就此事回应道:
“中国女排姑娘第一局戴着口罩比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心,我们对大家对女排的关心深表感谢,对我们工作不够细致给大家带来的困扰诚恳道歉。
“比赛之前,队伍了解到参赛队伍中已有运动员感染情况,且我们个别运动员也有症状,为了防范疫情传播风险,队伍从保护运动员健康出发,要求运动员进入比赛场馆时要统一佩戴口罩。因组委会未对运动员上场比赛是否佩戴口罩做出明确规定,我们运动员为了保护自己,比赛开始后佩戴口罩上场比赛。由于我们临场经验不足,没及时提醒上场运动员摘掉口罩,因此第一局我们运动员均佩戴口罩上场比赛。第一局后半程,意识到戴口罩打球对运动员健康不利后,队伍及时进行了提醒,我们运动员摘掉口罩完成了后面的比赛。”
那么,锻炼时到底该不该戴口罩呢?戴口罩运动为何会引发猝死?专家结合真人实验为你解读,教你如何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同时安全健身。
运动时该不该戴口罩?
其实不仅是青少年,很多成年人戴口罩运动时也会觉得呼吸不畅,喘不上气来。我们运动时,特别是进行像跑步、打球这样强度较大的剧烈运动,呼吸会显著加快加强,通气量明显增加。而戴着口罩运动会导致通气阻力明显增加、通气量下降,人自然会感觉呼吸不畅、喘不上气来。同时,由于氧气摄入不足,心脏跳动也会明显加快。心跳加快导致心脏负担增加,形成口罩阻隔——呼吸不畅——摄氧不足——心跳加快——心肺负担加重——心肺工作效率降低——呼吸更加不畅的恶性循环。
尤其是像N95这种专业高性能口罩,通气性并不好,主要通过口罩外部的阀门与外界空气实现交接。如果氧气吸入不及时,那么呼出的二氧化碳就会残留在鼻腔内无法及时排出,从而反复吸入二氧化碳,导致身体吸收不到氧气,甚至造成缺氧症状的发生。假如在短时间内激烈运动,再加上身体可能长期处于体能锻炼不足的状态,或存在某些基础疾病,就极易发生危险,大大增加猝死的概率。但引起猝死的原因很多,口罩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诱因。总体来说,戴口罩运动发生风险的几率远远大于不戴口罩。业内相关专家表示,戴口罩运动作为疫情之下的一种“无奈之举”,重要的是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论室内还是室外,若进行跑跳较多的剧烈运动项目时,最好不要戴口罩,因为这些运动需全身肌群参与,身体需氧量大,戴口罩易产生缺氧等风险;若是进行低强度运动,如健步走、瑜伽、太极拳等,可戴口罩进行。

戴这种口罩剧烈运动,很危险!
疫情期间为了防护身体,我们基本上都会选择佩戴N95这类高性能口罩。但如果在运动时佩戴这种N95口罩,反而会带来健康隐患。一项真人实验发现,佩戴高性能口罩剧烈运动会增加身体心肺负担。研究人员让一位20多岁的健康男子以每小时3公里的速度在跑步机上慢慢行走,然后将时速加到6公里。随后对其心跳次数、血压、血氧饱和度进行了测量。
接着,男子戴上能阻隔94%细颗粒物的高性能口罩,进行了同样的运动后测量了数据。
实验结果发现,慢慢行走时各种数据差异不大,但当步行加快以后,他的收缩压从124升至141,动脉血氧饱和度从96%降至95%。
这主要是由于人体会出现保护性代偿反应(机体在心力衰竭发生时,防止氧气进一步减少的必要措施),所以日常生活中佩戴高性能口罩不会出现异常;但如果进行剧烈运动,即便是健康成年人群,也可能导致机体代偿失调,增加肺部和心脏负担。如果运动导致口罩被汗水浸湿,危险就会更大。专家表示,口罩被浸湿后,人的呼吸能力会下降10%至20%,也就是心肺功能只能发挥60%至70%。也就是说,佩戴高性能口罩进行剧烈运动,再加上口罩被浸湿后没有及时更换,会大大影响心肺正常功能。特别提醒大家,不要盲目热衷于选择高性能口罩。因为这类口罩的通气阻力通常都很高,虽然防护性好,却不利于透气。安静时佩戴无妨,但剧烈运动时佩戴不但达不到健身效果,反而可能威胁到身体健康。
一套科学的“运动防护指南”
既然戴口罩运动有风险,是否可以直接摘掉口罩进行运动呢?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在户外宽敞的地方,比如操场、公园、人员稀少的街道可以不戴口罩。但锻炼时大家最好还是因地制宜、视具体情况而定。
户外运动
长跑保持安全距离如果想要进行长跑活动,可以选择相对人少的地方,与他人保持2米以上距离,是可以不用戴口罩的。低强度运动可全程佩戴如健步走、运动后的拉伸动作,以及太极拳、八段锦等中老年人群偏爱的锻炼项目,戴口罩进行完全没有问题,且可以全程佩戴。

避免群体性体育项目疫情期间,公众应该单独活动,最好避免进行群体性的体育项目,如广场舞、打篮球、踢足球等,也不要去露天浴场、泳池,避免交叉感染。选择人少开阔的锻炼场所户外运动时,一定要避免扎堆,尽量不要去公共运动场馆内;可选择人群较少的地方,比如江边、海边、森林公园等空气流通的地方;最好避免小区遛弯,通常居民会比较多,街边慢跑也不可取。

建议普通人群以有氧运动为主,可以适当进行一定强度的锻炼,比如慢跑、打太极、瑜伽、登山、骑自行车等。

降低跑步强度,以慢跑为主,同时控制运动时间,不要超过1个小时,稍稍出汗即可。

健身房
留意相关防疫措施是否到位比如是否限流、分时段开放,每天是否进行消杀工作,进入健身房前有无检查体温、查验健康码,训练时学员是否被划分在不同区域、保持较远的间隔距离,教练是否全程佩戴口罩等。如果以上条件都满足,在健身房锻炼时可以不戴口罩;但健身房内没有类似严格的防疫措施,或者同时运动的学员较密集,不建议大家去健身房锻炼。选用带通气阀门的口罩

如果实在不放心安全问题,可以在健身过程中使用一次性医用口罩、通气阀门口罩或运动防护口罩,以减少憋气感。

同时要多准备几个口罩,在口罩被汗水浸湿时及时更换,避免使用汗湿的口罩。

减少有氧活动口罩造成的呼吸困难不仅会打乱有氧节奏,降低运动效率,严重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建议可以考虑进行一些力量训练。力量训练本身属于无氧运动,对氧气需求量不是很大。但训练时要注意,做完一组就休息一会,调整好呼吸再进行下一组。及时补充水分

建议随身携带水杯,不宜饮用过凉和过烫的水。回到家后,要及时脱去外套,清洗双手。

参与体育锻炼一定要遵循科学适量的原则,如果运动后经常有头晕、胸闷、喘不上气的反应,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检查。与事后救治相比,预防和及时干预才是最有效的手段。

来源:综合自21世纪英文报、生命时报、医学论坛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感谢。